重磅的房地产政策来了,国家要对老旧住房改造下重手。8月28号正式发布关于推动城市高品质发展的意见好的配资平台,明确提出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这标志着我们国家二手房老旧房改造正式告别以往碎片化的修补模式,迈入了系统性顶层设计驱动的新阶段。
大家肯定会有疑问,原拆原建自主更新具体指什么?为何国家要在这个时候重点推进这个政策呢?
首先要明确,国家专门发文推进原拆原建自主更新,绝对不是偶然,而是针对当前城市发展当中的三大核心困境的精准施策。这些困境也是长期制约老旧房住房品质提升的关键。
首先第一个,老旧房功能与现代生活的需求脱节,大量建成20年的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着没有电梯、管线老化、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部分的房屋甚至存在结构性的安全隐患。以前的微改造,仅仅能够解决墙面翻新、管道维修等表层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居住功能,难于满足居民对于品质生活的需求。
而第二点,传统更新模式中,居民主体地位缺失。以前老旧房拆迁或者改造,大多数都是由开发商或者是行政部门主导,居民仅仅是作为被动的接收方,在补偿标准、改造方案设计等关键环节都缺乏话语权,很容易引发分歧,导致项目推进缓慢,甚至会出现社会矛盾。
而第三点更关键,老旧房改造政策变化,审批效率很低。以前针对不同产权类型的老旧房,比如说商品房、单位宿舍或者是城中村自建房,采取的是差异化的改造政策,缺乏统一标准。同时,土地性质的变更、规划许可等审批流程繁琐,跨部门协调成本高,严重影响改造项目落地的效率。
正是为了破解上面这些困境,原拆原建自主更新政策应运而生。
那么这个政策跟以往相比,究竟有哪些方面突破性的调整呢?能够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具体可以概括为4个重大突破。
首先第一个突破,是统一覆盖了全类型的老旧房,打破了以往按产权性质划分范围的模式,将商品房、单位职工宿舍、危房、城中村自建房等所有类型的老旧房统一都纳入到了原拆原建自主更新的政策框架里面,实现改造范围无差别覆盖,避免了此前部分老旧房没有政策可依的尴尬。
而第二个突破就是明确了居民的自主主体地位。这次政策首次明确居民为原拆原建自主更新的核心主体,允许居民通过组建合法协商机构全程参与改造方案的设计、施工单位的选择、建设质量监督等环节,从被动配合转变为主动主导,充分保障了居民的合理诉求。
而第三个突破是允许灵活调整土地使用性质,这也是政策的关键创新点之一。以往老旧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很复杂,比如说住宅用地、商业用地,一经确定以后,调整难度非常大。而这次政策明确,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安全规范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居民生活需求和区域发展的实际,灵活调整原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
什么意思呢?就是可以将部分闲置的住宅用地调整为社区服务用地,用于建设菜市场、社区医院、养老驿站等配套设施,既不改变居民核心住宅产权,又能够补齐老旧区域的服务短板。
而第四个突破就更为关键了,就是简化了审批流程,提升落地效率。针对原拆原建的项目,政策专门优化了审批环节,尤其是针对土地性质调整、规划指标微调等以往的审批难点,设立专项的审批通道,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提交和部门核验,显著缩短审批周期,确保改造项目能够快速落地。
最为关键的是,原拆原建政策落地以后,居民、市场、城市都能够受益,这是妥妥的三赢。对居民来说,老房子能提升品质,周边配套也好了,生活难题也就少了,住着更舒心。而对于市场而言,不用再靠大拆大建来折腾,专门把老房子的功能提上去,既不会让市场大起大落,还能够带动二手房和装修建材这些行业,形成一个非常好的循环。
对于整个城市来讲,老城市的烟火气和老味道能够留得住,功能短板也能够补上,不用怕拆了丢文化的记忆,而且还能帮城市更好地发展。
所以原拆原建自主更新的政策,既是老旧房主的福音,也是房地产市场和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您怎么看?评论区聊聊。
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