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作为土生土长的陵川人,我从小听着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长大,耳边时常回响着那铿锵有力的旋律,却不知歌曲的诞生与家乡陵川有着紧密联系。直到2023年7月,我院组织全体干警赴王莽岭红色印记展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诞生地”板块股票配资网-独家提供,我第一次直观了解到这首歌曲与陵川的渊源。
陵川县档案馆“请听档案说—陵川号兵”主题展厅内陈列着号兵的英雄事迹。
军号是部队的特殊武器,号兵在战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鲜为人知的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人民解放军中的许多号兵,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陵川县。
陵川县,是太行八分区所在地,处在太行山南麓峰巅,地理位置隐蔽,建成根据地的时间较早,群众基础好,具备了训练号兵的有利外部条件。1943年10月,根据太行第八地委和第八军分区指示,陵川武委会在附城、夺火等地开办了号兵训练班,每期招收30人左右。据记载,抗战时期,陵川县作为八路军重要的号兵训练基地,培养了1700多名号兵,这些人或参加部队,或作为民兵司号员,一批批投入抗日战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牺牲时只有13岁到20岁。陵川,也由此书写了一曲“人倒军号不断”的英雄战歌。
七七事变后,《在太行山上》词作者桂涛声赴陵川,陵川街头“母送儿,妻送郎”的参军场面令他心潮澎湃,触景生情间,他在香烟包装纸上写就《在太行山上》,经冼星海谱曲,化作壮阔旋律,从太行山席卷全国,响彻大江南北的敌后根据地。
山风拂去历史的尘埃,太行山上的检察人也在用脚步丈量着这片英雄热土,捍卫英烈荣光。从事检察工作以来,我多次参加我院开展的红色文化遗址和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公益诉讼专项行动,也逐渐了解到我院近年来开展英烈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成效:立案办理英烈纪念设施保护公益诉讼案件20件,督促问题整改30余个,推动陵川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对辖区所有英烈设施进行系统性维护,推动建立“检察监督+行政履职+群众参与”的英烈保护长效机制,以及“节日祭扫+日常宣讲+新媒体传播”的立体化传承体系。
光阴流转,同样的山风再次掀起红色回响。无论是海峡两岸艺术家汇聚王莽岭唱响《在太行山上》,还是“陵川号兵事迹宣讲”作为全县中小学开学第一课,这份属于陵川人特有的红色印记,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
(作者系山西省陵川县人民检察院干警孙燕川)
(检察日报)
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